張旗,男,1984年9月出生,甘肅省會甯縣人,中共黨員,襄樊學院機械系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2002級學生。他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學生工作創新實踐,先後創辦機械系系刊《駝鈴》、學校校刊《學生通訊》、《公寓之窗》等學生刊物并擔任執行主編。擔任系學生會副主席,校學生會通訊部長、秘書長及草廬文學社社長期間,牽頭打造了“讀書文化節”、“綠營杯征文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品牌。他熱心文學創作,先後完成了《緻我們的後青春》、《走出大西北》等長、中、短篇小說、散文和随筆40餘萬字,在校内外報刊雜志、網站上發表文章20餘篇,先後獲國家、省、市、校各級征文獎15次。2006年被評為首屆學校“十大感動校園人物” 、“優秀畢業生”稱号。
克服萬難,創辦《學生通訊》校刊
入學那天起,張旗就暗地裡給自己的大學生活定下四個目标:學業上保證每年拿到獎學金;生活上自給自足不向家人要錢;課餘時間堅持廣泛閱讀并提升寫作能力;積極參與課外實踐盡早融入社會。利用學生社團和學生會平台,他總是積極參與學生工作創新實踐,豐富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大二上學期,細心的他發現:學生與學校之間缺乏更有效聯絡、交流、溝通的紐帶。年輕、不服輸的心态驅使着他,也萌生出了創辦一份刊物來加強學校師生聯系、促進各系院工作交流的想法。但是創辦一份刊物談何容易。“現實堅硬,但不能讓自己的理想無疾而終。” 2004年6月,學校第三次學生代表大會召開,張旗憑借此前的工作積累順利當選為校學生聯合會通訊部長。這下,他創辦校級學生刊物的想法終于有了平台得以施展。他利用課餘時間翻閱了無數其它院校的刊物,經常奔走在宣傳部、學工處、各系院,一點一滴地查閱收集相關資料。從策劃到組稿,首期10多萬字的文稿,他在台燈下熬過兩個多月,終于順利完成。可印刷的錢從哪裡來?這又成了新的難題!短暫的徘徊後,他随即想到了尋求社會贊助。接下來的時間,他又一次帶着學生幹部,起早貪黑,東奔西走,跑遍了市區和學校周邊大街小巷的商家和小店,在曆盡了數不清的辛酸後,終于談定了中國聯通公司的首筆資金支持。在離開印僅剩幾天時間而資金還有缺口時,他又把目标轉向了學校門口的理發店老闆,軟磨硬泡了整整一個上午時間,嗓子都快說啞了,誠意最終打動了那位老闆,這份名為《學生通訊》的刊物如期印制、發行,散發着油墨香的刊物被一份份送上學校領導辦公桌,送進學生宿舍,送到各系辦公室。刊物受到了學校領導、老師、同學的一緻好評,首期發行後就被列為校學工部(處)·團委指導下的學生聯合會正式刊物。此後《學生通訊》由季刊又增為雙月刊陸續發行。
在2005年張旗又創辦了機械系系刊《駝鈴》和反映大學生公寓生活的刊物《公寓之窗》。這些刊物均連續編輯出版多期,廣受好評。
敢想敢幹,打造學生文化活動品牌
“大學給了我一個舞台,我選擇了自己的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度過了愉快的四年。”千千萬萬大學生中的張旗,是平凡的,他敢想、敢幹,但不空想、不蠻幹。他踐行了新時期大學生的創新精神,默默地感動着他身邊的朋友,收獲了可貴的友情;也用行動帶動了周圍的人,收獲了難得的成功。
在任草廬文學社社長期間,為豐富校園文化,結合新校區理工科專業學生居多的特點,他因地制宜,借助時政和社會熱點,極力地探索和舉辦一些文、理科學生都比較适合參與的特色活動。他先後發起組織了“拓路杯”辯論賽、“神州杯”征文大賽、文學知識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大學生剛進入大學校園,往往或多或少有一個心理适應的轉變期。為了讓新生有一個及時消解和抒發這種感情的平台,2003年,張旗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創辦一個反映軍訓期間新生心聲的征文大賽,取名為“綠營杯”。說幹就幹,為了開展活動宣傳,他扛着宣傳闆跑完新區跑老區,周末也幾乎都是忙前忙後。在他的努力下,活動收獲頗豐,截稿日收到的稿子不僅堆滿了宿舍裡六個室友的桌子,連地上都堆了高高的一摞。“綠營杯”征文大賽影響力大,已成為了校園的文學“品牌活動”。
為了推進和提升廣大學子愛讀書,讀好書的閱讀氛圍,2004年4月,圍繞“讀書求知、立志成材、報效祖國”這一主旨,張旗策劃并創辦了襄樊學院第一屆“讀書文化節”。文化節活動涉及政治、曆史、地理、軍事、自然、科技等領域,前後曆時一個多月,全校16個院系的學生以組隊和個人的方式積極參加,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在組織文化活動之餘,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先後完成《西北農村新型醫療深得民心》、《我國東、西部農村地區教育、經濟狀況對比調查報告》等社會實踐報告并獲獎。畢業前,他帶領學生幹部走訪了在市各大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校友,攝制了首部關于機械系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短片《金齒輪之音》,深受好評。
筆耕不辍,描繪别樣大學青春
“象牙塔裡,有希望、夢想和堅持,也有迷茫、彷徨和困惑,我覺得都有必要記載下來,因為它是這個階段特有的痕迹。”這就是張旗,一個理工男的文藝心聲。
他在大學期間先後完成了長篇小說《緻我們的後青春》和《走出大西北》,以及《當代奴隸》、《黃土坡遺情》等中、短篇小說、散文和随筆共40餘萬字。在校内外報刊雜志、網站上發表文章20餘篇。為了提升寫作能力,他積極參加各種征文比賽,先後在國家、省、市、校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10多項。
2005年底,他憑着自己的“一腔熱血”,自編自導了一部以校園友情和愛情為題材的120分鐘DV電影《青春攻略》,在首映式就賺足了觀衆的眼淚。2006年5月,他的第二部電影《新聊齋之未了情》又開始籌拍。為了節省開支,所有劇組人員擠在15元一個床位的5人間裡,每頓都吃着30塊錢封頂的火鍋。為了趕在畢業前完成,他每天隻休息幾個小時。由于預算不夠,拍攝的資金成了一大難題,張旗不辭辛苦,一個人奔走于校園内外,無數次的“求援”終于換來了社會贊助。影片拍攝完成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校内外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了衆多媒體的關注報道。他也被評為2006年首屆學校“十大感動校園人物”,畢業時被授予“優秀畢業生”稱号。
“大學裡的這些經曆,更多的是獲得了一個開闊的視野、一份專注的态度和一種冷靜、從容的心态。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能力之外,一定要靠心态和堅持。現實越堅硬,我們就要越勤奮。”作為一名理工科學生,張旗以其幽默搞笑甚至反諷的文字風格,追逐着一代人青春的激情與渴望。
附記:張旗畢業後擔任湖北慶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工作之餘先後出版了《被綁架的青春》等5部長篇小說,陸續拍攝了《愛情防線》《緻我們的後青春》等10多部作品。2014年被襄陽市委市政府授予“隆中文化名家優秀人才”稱号。
上一條:永利集团優秀校友錄(四)曹玉傳——用心專注一件事 下一條:永利集团優秀校友通訊錄(二)李涵——“長江學子”榮譽稱号獲得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