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永利集团永利集团始建于1983年,是學校重點建設的學院之一。學院現有學生120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43人。全院教職工73人,其中專任教師6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9人,博士30人。有獲得國家、省、市政府津貼5人、“楚天學子”1人;聘有包括長江學者、國家傑青、湖北産業教授等特聘教授8人,客座教授20餘人。
學院采取“教授挂帥、博士領銜、研學融合、學賽一體”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 “早進團隊、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的遞進式、延續性的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近幾年獲批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1項,在教育部A類學科競賽中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勵196項,以本科生為第一完成人獲授權專利37項、發表論文49篇。2018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機械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19年正式自主招收碩士研究生。機械學位點現聘任校内碩士生導師59人、校外企業導師31人,具有豐富的碩士研究生培養經驗,與企業共建8個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其中1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3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8個企校聯合創新中心,校企共建、共享優良的教學科研平台資源。自2019年9月以來,我院研究生發表核心及以上期刊論文13篇 (其中SCI6篇、EI1篇):授權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競賽獎勵25項,其中國家級競賽獎8項。近幾年,學院教師主持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國家重大專項子課題3項、省部級項目38項、市廳級項目79項;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3項、市廳級科技獎勵4項;授權專利280餘項,其中發明專利72項、軟件著作權29項;發表SCI、EI收錄論文78篇,CSCD中文核心論文8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教材10餘部;科研項目技術合同金額6800餘萬元。
學院注重文化建設,着力推進立德樹人。近年來,學院深入實施“隆中山下黨旗飄”工程,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積極打造“和諧向上”的機械學院“家”文化,努力培養“高尚人格、堅毅品質、紮實基礎、踏實作風”的新時代大學生,湧現出“全國優秀大學生”、“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程威、“長江學子”—李涵、 “自強之星”—後家樹、“創業之星”—曹玉傳等一大批優秀學生典型。
學院特色
1、大類培養,二次分流。
學院以“機械工程”學科門類實施大類招生。一、二年級開展通識教育和學科基礎課程學習,後期依據“尊重志願”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與特長,采取鼓勵性政策為主、指令性措施為輔的分流辦法,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合理選擇相關專業。施行通識教育基礎之上的專業教學,凸顯專業培養特色的同時,保證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校企共建、專班專學。
學院深入開展校企合作,與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汽車監督檢驗中心(襄陽)、襄陽博亞精工機械有限公司、湖北新火炬等幾十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開辦的“諸葛亮三班——數控實驗班”、“智能制造裝備産業計劃班”等特色班為企業培養了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深受企業好評。
3、創新創業、鼓勵興趣。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科技競賽和創新創業活動。近年來獲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一等獎4項,三等獎及以上30項,獲省級各類競賽獎近130多項;畢業生就業率常年達到98%以上,創業率4%以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遞增,達到17%以上,近半數學生被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大學等國家“985”、“211”重點大學錄取。
專業介紹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先後獲得“省級品牌專業”、“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産業人才培養計劃”和“荊楚卓越工程師協同育人計劃”等項目建設支持。2022年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培養目标:培養具有機械設計、制造、檢測、控制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工程實踐、管理及組織能力,良好的綜合素養與職業規範、創新意識,能在機械工程領域從事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就業方向:畢業後可在各類制造企業及研究院所從事機械産品設計、加工工藝及工裝設計、設備管理維護、現場技術監督等工作,也可從事大中專院校的專業教育工作。職位包括:機械設計工程師、機械制造工藝工程師、CNC工程師、設備工程師、機械類專業教師、機電産品開發、機械産品開發、液壓産品開發、生産總監(生産主管)等。
工業工程(智能制造管理,國家急需學科專業)
培養目标:培養具備堅實的制造工程技術基礎,掌握現代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統一的,能對複雜生産或服務系統進行診斷、分析、規劃、設計、評價和創新的複合型高級應用型人才。
就業方向:畢業後可在制造、服務、物流領域及行政機構、公共管理部門、學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從事工業工程相關的應用與研究。包括生産過程設計、物流過程設計、市場研究、行業咨詢以及在政府機關從事經濟管理,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從事職業:制造主管、IE工程師,質量工程師、精益生産專員、信息管理工程師等。
智能制造工程(國家戰略新工科專業)
培養目标:培養具有深厚的數學、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紮實的機械、信息等相關專業知識及人文職業素養,具備智能設備應用能力、數據互聯能力、能夠融合自動控制、網絡信息、智能裝備、工業軟件等技術,進行數字化工廠的系統應用、設計、集成與實施的複合型專業人才。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以在智能制造工程、機電及自動化工程領域從事智能産品設計及制造,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安裝、調試、維護和維修,智能化工程系統集成信息管理、應用研究和生産管理等工作。
機器人工程
培養目标: 面向國家創新發展戰略,适應新工科專業建設要求,培養具有紮實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多學科知識架構和科學、工程、人文素養,掌握機器人設計制造基礎知識及研究開發能力、工程應用能力、運行管理能力,具備協作創新和終身學習意識,能在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領域敏銳發現社會需求并提出科學有效解決方案的應用型創新工程技術人才。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以在裝備制造領域的重點企業、創新型科技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設計與研發、裝調與改造、應用與維護,機器人自動化生産線的設計開發、應用及運行管理等技術或管理崗位工作。